第六十四章 古今价值观-《三国之银狐》
            
            
            
                
    第(2/3)页
    包括刘询自己,以及整个两汉时期,所有皇帝对霍光都非常尊敬,汉宣帝做麒麟阁功臣,霍光排名第一。汉成帝、汉平帝时,都对霍光有祭祀和封赏。
    因此当时称赞那些虽然权倾朝野,但却非常贤良的人,都是把周公和霍光放在一起举例。
    当然。
    他们两个人的反义词,基本就是王莽、董卓,后来还得加个曹操。
    沈晨也笑道:“我觉得看待一个人应该论迹不论心,兄长以为曹操是周公霍光,却不知道他是王莽董卓。试问周公和霍光,会屠戮自己治下数十万百姓吗?周公和霍光,会肆意残杀名士而逼反兖州豪强吗?贤良的人内心可能会残暴,但残暴的人,内心一定不会贤良。”
    王粲一时沉默,倒不是被沈晨辩倒,而是考虑到沈晨从徐州过来,可能确实是看了太多惨景,所以才对曹操的看法有失偏颇,就不太想在这个问题上跟沈晨辩论。
    见场上气氛有些尴尬,徐庶就说道:“既是论迹不论心,也应该以后再看看,没必要这么早下定论吧。”
    “难道诸位觉得曹操的暴行还不够说明一切吗?”
    沈晨很是纳闷。
    王粲轻声说道:“人或许会残暴,但也会改变,谁又能知道他是什么样子的呢?也许当时对于曹操来说,屠戮徐州,也是不得已的吧。”
    徐庶也说道:“是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奉天子以讨不臣,将来再看便是,这事就不聊了。”
    “那......好吧。”
    沈晨头一次吃瘪,与王粲相处那么久,还是第一次见他这么固执己见。
    他转过头看向别人,却发现包括庞统在内,众人都是一脸平静的表情,似乎没有任何一个人肯定沈晨的意见。
    在这一瞬间,沈晨脑子里想了很多。
    他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人对于赤裸裸的屠杀会选择视而不见。
    脑中思索了很久,忽然想起了王粲曾经写过的那首《七哀诗》,那些描绘乱世景象的词句,句句都是答案。
    沈晨终于明白了原因,一时间有些哀伤,内心深处不由得轻轻叹息了一声。
    原来是这样啊。
    他心想。
    这就是古今价值观的不同。
    当年王粲从长安来荆州,看见一个女子把婴儿丢在草丛里,如此惨状可谓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可王粲呢?
    他的选择是侧头不去看,然后坐着马车心安理得地离开。
    要知道王粲虽然是去荆州避祸的,可并非普通人,他爷爷和太爷爷都是三公,门第显赫,家财万贯。
    这样一个大人物,随便发点善心,给底层女子一点钱财和食物,也许就能把婴儿救下来。
    可他却没有丝毫帮助女子的意图,到了荆州就立即写了一首《七哀诗》忧国忧民。
    就好像后世某个中东国家战乱,某个有钱的公子哥坐着私人飞机,去了那个国家转一圈,看到无数悲惨景象。
    然而这位公子哥却并没有选择出钱出力帮助那些凄惨的百姓,而是拍了很多照片,回头就发朋友圈说:“大家看,这个国家的孩子真可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