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放权-《三国之银狐》
            
            
            
                
    第(3/3)页
    各地受限于地形,发展有限。
    如会稽郡也就是后世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少地也少,基本只能对外迁徙人口而不能对内。
    所以这个平均人口的意思是将人口多土地多的地方,转移到人口少土地多的地方。
    比如河北现在人口较多,那就把河北的人口大量转移到河南去。
    虽然目前河北土地利用率其实远远没有到达极限。
    因为冀州占用的华北平原多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以如今的生产力,开垦出上亿亩田地绰绰有余,足以养活两千万人口。
    而眼下冀州也不过七八百万人,还有很多荒地没有开垦。
    但如果冀州的人口和土地比例是4比10的话,那么现在整个河南的人口土地比例就是1比10,从冀州匀出那么一分人口填补河南空缺,就是当务之急。
    这样很好地平均了两地的人口,让河南这个中原王朝自古以来的人口和经济中心能够尽快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所以迁徙人口,是削减世家宗族影响力,缓解河南、关中人口少的最佳办法。
    可谓是两全其美。
    “现在人口最多的地方一个是荆州,一个是河北,我建议明年先清查天下人口,统计出具体数量,顺便让各地官府把各地世家宗族势力了解透彻,再进行迁徙人口的事宜。”
    徐庶说道:“最好的情况就是从荆州迁徙人口至关中,从河北迁徙人口到河南。另外就是淮南现在也是千里没有人烟,或许可以从江东迁徙人口过去。”
    “嗯。”
    沈晨点点头道:“迁徙人口要讲究就近迁徙原则,除此之外,最后一件事情就是交通。”
    “要修路吗?”
    蒋琬问。
    沈晨说道:“不是,要修河。”
    “修河?”
    “不错,我以为若能把大河、大江、淮河连接起来,再从幽州修一条通渠,则天下除巴蜀之外,交通将大大便利。”
    “这可是个大工程啊。”
    “是的,因而需要从长计议。我觉得中央应该成立地质部门,绘画全国各地各县山川河流,将华夏舆图描制出来,有了水利舆图,便可以利用原来的水道修渠,则事半功倍。”
    沈晨提出建议。
    《汉书》有关于河流的记载,但一是无图无真相,二是记载较少,甚至很多河流都已经消失在岁月长河当中。
    而对于水利较为全面了解的是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但这玩意儿要三百年后才出来。
    所以汉朝官方就得搞自己的《水经注》,通过朝廷的力量去搜寻全国各地的山川、河流,同时鼓励各郡县在自己县内寻找矿产,利用灌钢法发展冶炼技术,加强农业工具的提升。
    先鼓励农业,重农抑商,再逐步放开工商业,促进商业发展。就如通后世我国建立之后,要先解决百姓吃饭问题,然后才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这样农业、修运河同步进行,等农业发展起来,运河修好之后,就能够加强全国经济人口流通,壮大国力。
    徐庶庞统蒋琬等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纷纷点头同意。
    当下四个人又聊了一些其它事情,差不多谈了一个多时辰,最终才结束了会议。
    “那就这样。”
    庞统觉得今天的会议还是很有收获,至少解决了好几个现在遇到的麻烦。
    而蒋琬则全程旁听,没有太多发表意见。
    虽然他是中书丞,也是副相之一,但资历尚浅,还不足以与众人议论,因此多听多学是最好的选择。
    当下会议结束,三省部台就先做这方面的安排,进行会议的文书汇总。
    等到诸葛亮回来,再做最终决议。
    (本章完)
      
    第(3/3)页